近期,复旦大学发布的“AI新规”引发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讨论,许多媒体将其描述为“国内最严的AI禁令”,其中提到“六个禁止”的条款更是成为了热议的焦点。然而,这一解读存在误读。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和相关老师明确表示,这些规定并非全面封杀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而是为了规范AI工具的使用,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AI技术,推动学术研究的高效性,同时确保学术诚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很多报道过分关注复旦大学的“六个禁止”,并将其解读为全面禁止AI用于学术工作,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撰写。然而,复旦教务处负责人在回应中指出:“大家更多关注到‘六个禁止’,但我们前面还有若干允许。”这些规定的核心并非禁止,而是规范AI的使用,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如何科学地引入AI技术。复旦的真实意图是引导学生在学术工作中合理使用AI,而不是简单的全面封杀。
计育韬老师强调,AI作为现代生产资料之一,其应用方式应当辩证地展开。他表示,复旦大学的规定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
复旦大学最近发布的《规定(试行)》并非要“一刀切”禁止AI的使用,而是致力于规范AI工具的应用,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AI来提升学术效率的同时,防范可能的学术不端行为。教务处指出,本科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学术诚信等关键能力,因此,AI应当仅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一些非创意性或非创新性的工作。
计育韬老师补充道,片面地否定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显然并不是复旦大学的初衷。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保障学术诚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复旦的举措是为了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AI技术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
复旦大学明确列出了AI可以应用的具体场景,并鼓励学生在这些领域使用AI工具。在这些场景中,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学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通过AI提升研究效率,甚至提升研究准确性。具体场景包括:
在这些场景中,学生需要事先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以确保AI的使用不影响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考察。
为了确保学术工作中的核心能力不被AI技术的滥用所侵蚀,复旦大学明确列出了“六个禁止”的内容。这些禁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的核心环节,确保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的独立思考和原创能力不会受到AI的过度干扰。具体内容包括:
这些规定的背后,是对学术诚信的高度重视,旨在防止AI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取代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确保毕业论文真正体现学生的独立学术成果。
复旦大学并非要将AI排斥在学术研究之外,而是鼓励学生和教师辩证看待AI的作用,积极拥抱这一新兴技术,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同时坚守学术伦理和学术价值。教务处表示,《规定(试行)》目前只是试行阶段,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复旦大学希望通过这套规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AI使用框架,引导AI技术在学术领域的健康应用。
计育韬老师呼吁大家从辩证和发展的视角看待AI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他强调,AI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但必须做到“为我所用、更加科学地使用”,并且在学术研究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在复旦大学发布新规的背景下,AIGC检测成为了保障学术诚信的重要技术工具。AIGC检测服务能够快速鉴别文本是否由AI生成,识别出AI生成内容的高低可能性,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种技术,学术机构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学术公平和诚信,防止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被滥用。
复旦大学发布的“AI新规”并非“最严禁令”,而是一次理性、积极的尝试,旨在规范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通过明确哪些环节可以使用AI,哪些环节应当避免使用AI,复旦大学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合理利用AI的宝贵经验。随着AI技术在教育和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如何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障学术诚信和创新能力,将是未来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