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在中国当前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AI)无法作为专利发明人。这一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的举措为日益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划定了法律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AI不仅能辅助人类完成发明,还能在某些情况下自主生成创意和设计。这种能力引发了关于“发明人身份”的广泛讨论:如果AI生成了发明,是否应将其视为发明人?
在此前全球范围内的多起案例中,不同国家对人工智能作为发明人的立场不尽相同。英国、美国、欧洲专利局等主要司法管辖区均裁定AI不能作为专利发明人。此次中国明确相关规定,表明了与国际主流法律实践保持一致的态度。
根据征求意见稿,发明创造可分为两类:
《指引》强调,在专利文件中署名的发明人必须是自然人,且每位发明人都应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人工智能系统及其他非自然人主体不能作为发明人署名。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人工智能在专利发明中的法律定位,有助于避免因发明人资格问题导致的专利争议。这为人工智能参与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指引。
法律赋予发明人身份的本质是对人类创造性劳动的认可和保护。通过排除AI的发明人资格,可以确保激励机制继续服务于人类创新主体。
尽管当前规定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发明人,但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AI角色的重新认知,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AI生成内容的独立知识产权保护框架。
此次指引发布后,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法律专家认为,这一规定体现了对现有法律体系的尊重与延续,同时为未来AI与知识产权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也有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提出疑问: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比例逐步上升,完全排除AI作为发明人的资格是否会影响创新的公平性?针对AI生成发明是否需要独立的知识产权类别,成为了另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此次明确人工智能无法成为发明人,是应对科技进步对现有法律体系冲击的积极回应。这一举措在保障人类创造性劳动权益的同时,也为未来人工智能相关立法预留了空间。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将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命题。
相关文章
DeepSeek引领全球AI风潮,梁文峰赴巴黎峰会与国际大佬共话未来
小米SU7 Ultra纽北限量版发布 售价81.49万元 并未挑战纽北
东南大学团队:AI将超越人类智能,揭示大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Hugging Face 与 FriendliAI 达成和解:AI 领域专利争端终结,开启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