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到Agent:智能体如何重塑未来产业格局
2025年,AI产业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春节假期,DeepSeek的爆发式增长成为AI界最热的话题之一。这款由DeepSeek-R1驱动的强化学习系统不仅打破了“黑箱”,还成功撕开了闭源大模型的面纱,引发了一场知识“扫盲”风暴。上线仅20天,DeepSeek的全球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0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之一。
然而,这场技术革新并不仅仅局限于DeepSeek。它揭示了一个更大的趋势:底层大模型与智能体(Agent)应用的融合,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如今,大模型和Agent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Agent应用的全面落地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在AI的创新路径上,大模型的能力升级和Agent应用的落地是两条并行的主线。大模型通过提升通用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广度,但也面临着天花板问题。Agent则充当了连接大模型与实际场景的桥梁,解决了“如何将技术应用到实际业务中”的核心问题。
DeepSeek不仅在大模型性能上实现了突破,还带来了高效且成本节约的开源解决方案,为Agent应用的爆发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春节期间,部分企业已经成功完成产品基座的升级,迎来了DeepSeek推动下的第一波“Agent应用”。
在智能体的初期阶段,Agent更多地被视作工具,企业普遍面临着如何将Agent应用与现有业务结合的挑战。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Agent的角色逐渐从“工具”转变为“生产力”。这一变化意味着,所有的SaaS应用和智能解决方案都可以借助Agent进行升级和改造。
目前,国内市场上许多企业尚未充分释放对Agent的需求,市场存在一定的供需断档。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探索如何平衡技术供给与需求。尽管如此,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很多企业仍难以完全覆盖市场中的刚需场景。
随着技术的成熟,Agent的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一些企业主张通过数量化开发来占领市场,进行“千体大战”或“万体大战”,但也有声音认为,Agent应用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聚焦在几个核心需求场景中,才能做到“用好”而非“用上”。
在发展智能体的过程中,聚焦于核心场景并将其做深,成为许多大厂的共识。京东云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认为20%的核心应用将满足80%的市场需求。通过在协同办公、客户服务、专业助手、营销推广和数据应用等五大场景中深耕,京东云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智能体技术体系,帮助企业快速搭建和应用AI智能体。
京东云的智能体平台不仅覆盖了500多家跨境电商,还帮助商家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效率。例如,跨境电商商家刘晔(化名)通过京东云的智能体平台,快速完成了复杂的海关商品备案工作,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京准通智能助手在广告投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帮助商家优化广告投放策略,降低了人工成本。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体正逐步深入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的得力助手。京东云的成功经验正在被复制到更多企业中,智能体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涵盖了客户服务、物流运输、合同审核等关键业务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智能体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例如,京东云推出的合同审核智能体,结合小模型和大模型的结合模式,成功提高了合同审核的准确性,显著提升了审查效率。通过这些智能体的普及和应用,企业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复杂任务,还能在业务运营中节省大量成本。
尽管大模型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智能体真正落地应用时,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实际业务深度结合。“降本增效”仍是智能体应用的核心目标。用户不仅需要快速上手的工具,还需要能够为其带来切实增效的解决方案。企业和开发者在部署智能体时,必须着眼于场景和业务需求的落地,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
最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智能体将在各行各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跨境电商到广告投放,再到合同审核,智能体的深入应用将使得AI真正成为企业生产力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