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而2025年的春晚更以AI技术为核心亮点,创造出炫目多元的舞台效果。包括阿里云AI、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多视角拍摄系统、AIGC古画复现、VR/AR虚拟舞台等在内的五大前沿技术闪耀亮相,让亿万观众惊叹连连。AI如何改变了这场“年夜饭”?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想象空间?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惊艳的“黑科技”时刻。
今年春晚的一个绝妙瞬间,当莫文蔚与毛不易深情合唱《岁月里的花》时,舞台背景突然化身为一幅炫彩油画,仿佛置身艺术殿堂。
据导演组透露,这次视觉突破主要得益于阿里云AI的“通义万相2.1”技术。它可根据音乐情感和舞台变化,实时生成多层次画面,用强大的图像生成与渲染能力来塑造沉浸式艺术效果。观众在现场或通过电视/网络直播,都能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技术亮点:
看惯了人类演员的歌舞,16台人形机器人集体登上春晚舞台的场景更显别开生面。今年,宇树科技带着旗下H1人形机器人,联袂献上创意舞蹈《秧BOT》。
只见机器人们与音乐节拍完美同步,手中的“手绢”上下翻飞、旋转回收,动作娴熟却又节奏精准。据悉,这套编排背后凝聚了AI自主学习和动作追踪技术。通过对演员的舞蹈动作进行数据采集与模拟训练,机器人才得以灵动“跳秧歌”。
技术亮点:
今年春晚呈现出许多360度回放的镜头,观众可以自由切换角度,恍如置身舞台中央。这项技术得益于由30台相机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辅以立体视觉AI算法,打造出类似经典电影中的“子弹时间”特效。
传统的多机位拍摄往往会遇到角度局限或画面衔接不流畅等难题,而AI立体视觉可以识别并补足拍摄盲区,从而实现无死角沉浸式观感。当摄像头环绕某位演员,或捕捉舞蹈动作的关键一瞬时,画面能呈现奇幻般的凝固感与流动感。
技术亮点:
今年春晚亮相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节目:通过AIGC(AI生成内容)技术,古籍和古画中的戏曲人物“活”了过来。一位专业戏曲演员演绎经典身段,与高清修复的古画形象同框互动,让人惊叹时空交错的美感。
AIGC技术不仅将古籍中的人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还能将演员的动作和神态实时映射到历史图像中,使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形象好似穿越千年,在舞台上与现代观众对话。这也为传承传统文化拓展了全新思路:借助AI手段,让更多历史瑰宝“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和荧幕。
技术亮点:
在歌曲《栋梁》中,观众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与现场观众席、背景大屏幕完美拼接,仿佛歌手与演员真的置身于中轴线建筑群之中。这种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效果,源于VR/AR技术在本届春晚舞台的深度应用。
通过AR实时渲染,节目组将实景拍摄与虚拟场景相叠加,把原本有限的舞台扩展至数字空间。观众只需坐在家里,便可感受从过去到现代的城市变迁与文化魅力,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技术亮点:
除了上述五大亮点外,AI还渗透进春晚的各个环节:从编排与排演的节奏检测,到实时观众情绪识别与反馈调整,科技元素比往年更加深度地融入节目制作。
对于亿万观众而言,AI技术在春晚的华丽登场,无疑为这道“年夜大餐”增添了更多惊喜。而伴随着国内AI应用快速成熟,未来的舞台或许会变得更具互动性与想象力。从“观众看节目”到“观众参与节目”,人工智能正不断拓宽中国文娱产业的视野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