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华人广告投放量和市场份额原本落后于马来文与英文广告。然而,一到农历新年,华人广告似乎“瞬间爆发”。无论是贺岁短片、品牌MV,还是网红新年歌,林林总总的新春企划都层出不穷。从唤起家庭温情到巧妙植入品牌概念,商家与广告人纷纷在这段“黄金档期”争相展现创意与情感价值。如今,新年广告已不仅是单纯的促销手段,更是一次能量与情怀的集中释放。
根据马来西亚广告市场的普遍规律,广告投放通常主要聚焦马来文与英文平台,中文广告的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然而,每逢农历新年,情况就“反转”得十分明显:
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华文广告人每年都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投放周期与预算下,实现“流量+情感”双丰收。与此同时,也有广告从业者表示,除了春节之外,马来西亚华人的广告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拓展空间,一旦更多品牌意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中文广告或许能够获得更持续、稳定的投入。
1. “不回家过年”再升级,亲情故事更具温度
过去,马来西亚有不少新年广告习惯以催泪或悲情手法抓人眼球,如“儿女忙于工作,年迈父母独守空房”式桥段一度泛滥,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随着观众口味日渐提升,不少广告主和创意团队开始在情感表现上做加法:将亲情主题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结合,或聚焦家庭冲突中的细微瞬间,或展现浓郁乡土人情,使催泪桥段更接地气、更具温暖感。
2. “网红效应”发酵,新年MV“破圈”传唱
除了亲情催泪路线,还有大批品牌和网红选择拍摄新年歌曲MV,以欢乐喜庆、朗朗上口的旋律在社交媒体刷屏。从最初企业高层亲自上阵,到近年网红团队主导唱跳,新年MV在网络平台往往能快速收割惊人的点击量。虽然部分作品被质疑“网红唱红自己,却没带出品牌优势”,但由于流量可观,企业依旧乐此不疲。2025年,新年歌创作数量再次刷新纪录,足见这股热潮仍在升温。
3. 从传统习俗挖掘文化细节,突显“新年味”
以华人传统价值观为核心的广告常常能引发强烈共鸣。无论是“围炉团圆饭”的记忆,还是“外嫁女儿能否回娘家过年”的争议,都可成为极具张力的创意灵感。例如,去年的Petronas新年广告《心声》就因成功捕捉到外嫁女儿的细微情感与文化规范,在马来西亚广告界最高荣誉“灵鹿广告奖”上一举斩获多项大奖。可见,只要广告人有巧思、有深度,聚焦传统文化细节依旧大有可为。
今年,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品牌都在春节前夕抛出了各自的“看家”新年广告,其中以下两支作品备受好评:
1. 参赛作品锐减,广告奖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马来西亚广告界的“灵鹿广告奖”一直是业界创意实力的试金石。然而近几年,中文广告作品参赛数量不断下滑,除了新年广告主撑场之外,其他主题的中文作品寥寥无几。这既反映出中文广告市场的萎缩,也说明多数企业只在春节档期投入中文创作,缺乏“全年性”“跨节日”的布局。
2. 文化洞察与品牌价值的“长期赛跑”
纵使新年广告有惊喜、有流量,但要想真正打响华文广告的行业地位,还需要更多持续性、主题多元化的创作。广告人应深入挖掘华人文化与当代生活交汇点,以更广阔的创意视角满足市场需求。只有让品牌价值与华人文化融合得更加稳固,才能在不同节庆与日常场景中延续影响力。
3. 新兴平台或助力市场“回春”
短视频、直播、社交电商等新兴媒介平台为中文广告提供了潜在突破口。面对年轻受众,结合潮流玩法、互动式传播或许能帮助广告作品突破圈层,实现更持久的曝光与热度。
对于马来西亚的华人广告从业者来说,农历新年是一场“年味战役”,更是一次“聚光灯下的争夺战”。从悲情催泪到搞笑逗乐,再到主打传统文化细节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华人新年广告的形式愈发多元,内容更加走心。与其说它们只是一场商业炒作,倒不如说是广告人、品牌主和观众共同参与的一次文化盛宴。
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之际,这些动人的故事、洗脑的旋律,承载了华人对团圆、亲情与文化传承的独特理解。或许,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看到广告人用如此饱满的情感,将传统与流量完美结合。下一步,如何把这份“情感价值”延续到全年的品牌传播,或许才是马来西亚中文广告真正需要思考的“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