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的冬日里,作家与电影人们的对话中,AI这个不断扩展的领域正悄然改变文艺创作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场全新的文化变革。在这一年,中国电影界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尝试——“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九位顶级导演携手可灵AI,共同打造了九部AIGC电影短片,以奇幻、志怪、亲情、动画等多样类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觉盛宴。
AI技术首次深度介入电影创作,为导演们提供了更多表达形式和工具。在这一计划中,贾樟柯、李少红、董润年等九位知名导演分别创作了各具特色的短片。通过AI,电影不仅具备了实验性质,更释放了新的叙事潜力。
贾樟柯的《麦收》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科幻短片。在故事中,一款人形机器人承担了家庭责任,从城市前往山西汾阳的乡村,帮助主角父母完成麦收。机器人途中帮助路人、记录旅途的细节,让冷冰冰的机器身上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影片通过AI生成的场景和叙事方式展现了城市与乡村、人与科技的连接。贾樟柯感慨道:“AI创造出的多重空间转换以及贯穿始终的人物表现力,带给我非常大的惊喜。”6分钟的影片不仅浓缩了公路片的特质,更触及了亲情与未来人机关系的思考。
李少红的短片《花满渚》则延续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影片通过串联《红粉》《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经典角色,探讨了女性在不同时代中的挣扎与坚持。李少红表示,AI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空间,让她能在短片中实现“命运的跨时空对话”,为观众带来一次感性与理性的双重震撼。
董润年的《新世界》是他首次尝试的奇幻题材,通过AI的辅助,他大胆描绘了主人公小雅穿梭于不同维度世界的奇幻冒险。AI为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创意,并在构建新世界时提供了非人类视角的画面表达。这种“共创”的形式让董润年感到欣喜,他说:“AI的逻辑独特,激发了我对未曾表达过的故事的兴趣。”
AI不仅是电影创作的工具,更成为导演们的“共创者”,它的加入让电影更具实验性,也更能打破人类传统的创作边界。
AI在图像生成、场景构建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通过AI,导演们能够快速尝试不同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方法,为电影创作注入新鲜的表达方式。
AI能以不同的逻辑呈现世界,这种“非人类思维”让电影叙事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比如,《麦收》中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新世界》中多维空间的构建,都是传统手段难以轻易实现的。
AI的介入,极大降低了传统电影制作中繁杂的成本与时间压力。许多导演表示,通过AI生成场景和特效,不仅高效,还能保持创作的灵活性。
尽管AI为电影注入了科技的力量,但短片的核心依然是情感与人性。从贾樟柯的机器人亲情,到董润年的“母爱超越时空”,再到李少红的女性命运探讨,AI的参与并未削弱电影的情感力量,反而成为打动人心的加速器。
董润年提到,AI的加入让他意识到“爱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奇幻空间,情感总是电影创作最具穿透力的部分。而AI,让这种情感表达更加多元、更加细腻。
“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是电影行业的一次重要探索。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AI技术的广阔潜力,也启发了创作者如何更好地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
1. 更多导演的入局
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将尝试AI创作,从实验短片走向商业长片,从单一类型扩展到多样题材。
2. AI技术的进化
AI在画面生成、音效设计、剧本创作等领域将进一步提升,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 观众体验的升级
AI创作不仅会让电影更具视觉冲击力,也可能通过个性化的方式,为观众提供更为沉浸的体验。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而AI是未来的技术。当两者相遇,碰撞的不仅是技术火花,更是情感与创意的升华。2025年,科技让人类的电影梦想走得更远,也让每一个故事触及更深的心灵。未来,我们期待AI与电影的合作,让艺术的边界变得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