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看一种看不懂的语言,也不愿用Meta的社交媒体。”
随着TikTok在美国的法律困境逐渐升级,一批自称“TikTok难民”(TikTok Refugee)的用户开始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Rednote)。这场意外的文化碰撞不仅让小红书迅速登顶美国App Store榜首,也为中美网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这场数字社交实验不仅是一场抵制,更是一段跨越文化的反向输出之旅。
1月10日,美国最高法院支持了TikTok出售令的判决,要求TikTok必须出售给美国公司,否则将面临封禁。这一裁定激发了大量TikTok用户的不满情绪,他们将这次迁移视为对抗Meta和美国政府的一种象征性抗议。
“如果TikTok被禁,我们宁愿选择一个真正的中国App。”许多美国用户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行为表达对禁令的愤怒。
相比其他平台,小红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一个内容池,无需分区或切换应用商店即可直接使用。这种技术上的便利性,让小红书成为“TikTok难民”的首选。此外,作为一个兼具社区氛围和内容创造的应用,小红书在用户互动和推荐算法上的表现,进一步增强了其吸引力。
在小红书上,许多“TikTok难民”通过视频向中国网友表达感谢与歉意。“我是TikTok的难民,美国政府正在封禁TikTok,非常抱歉打扰到你们。”一位用户甚至用AI翻译生成中文语音播放声明,引发了超过3万次点赞。中国网友则以“你们没有打扰,欢迎你们来这里”的热情回应,评论区迅速成为友好互动的场所。
TikTok禁令中关于“间谍活动”的指控,成为美国用户的调侃对象。“我是你的新间谍,希望你能喜欢我发布的内容。”一位用户的评论被中国网友用“欢迎新间谍”调侃式回应,轻松的氛围让许多初来乍到的美国用户倍感温暖。
更有趣的是,面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美国用户找到了全球通用的“社交货币”——猫片(猫咪照片)。在短短几天内,#交猫税#成为小红书的热门标签,无数猫咪照片和表情包让中美网友打成一片。猫咪,似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最佳桥梁。
尽管小红书尚未完全适配国际用户(如缺少自动翻译功能),但语言的障碍反而成为一种增进互动的契机。美国用户依赖谷歌翻译与AI工具努力学习中文,而中国网友则热心地帮助新用户适应平台。这种双向努力,体现了双方在文化理解上的真诚与善意。
跨越文化壁垒,TikTok难民和中国网友发现了不少意外的共鸣。例如,美国用户惊讶地发现,中国网友也在热烈讨论他们熟悉的海外热点事件。这些共同话题拉近了两种文化间的距离,让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地理上的分隔还是语言的差异,个体情感和社会关注点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小红书以友好的社区氛围和用户间的真诚互动著称。这种以内容和互动为核心的社交体验,与传统欧美平台的点赞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让许多美国用户觉得新鲜且温暖。
此次意外的用户涌入,也暴露了小红书在国际化布局上的不足。缺少多语言支持和翻译功能,让部分用户的体验受到影响。一些美国用户呼吁平台尽快推出自动翻译功能,以便更顺畅地参与讨论。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意外促成了一场跨文化的社交实验。在这场旅程中,中美两国网友从最初的陌生与摩擦,到逐渐建立起一种基于善意与幽默的互动关系。这种基于数字社交平台的跨文化交流,为我们展示了技术和人性结合的可能性。
在未来,随着小红书不断完善国际化功能,这种文化间的融合与碰撞或将延续,并为全球用户提供一个探索彼此文化与价值的窗口。对于这些初到小红书的TikTok难民来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或许只是开启新旅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