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半导体产业的地缘政治竞争正向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演进。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兼塔夫茨大学国际历史学教授,近期在台北的天下经济论坛上阐述了他对“特朗普2.0”时期中美半导体博弈的深刻洞察。他的分析不仅揭示了技术对未来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也提供了对芯片行业新前沿的清晰预判。
米勒指出,尽管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传统扩展定律(更大的数据集与更强的计算能力驱动更强AI模型)的效益正在减弱。2024年未能发布GPT-5,2025年其推出的可能性也尚存疑,这显示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正在遭遇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这一趋势可能直接影响对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并对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企业(如Nvidia)带来增长压力。
随着技术的演进,“推理计算”(以推理密集型计算为优先)正在取代传统的大型语言模型方法。这种转向重新定义了AI的货币化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推理过程的计算需求远高于生成模型,这将迫使企业重新设计硬件和算法优化策略。
面对美国对先进芯片出口的限制,中国正采取“以效率取胜”的策略。米勒提到,开源中国LLM DeepSeek 的训练成本仅为ChatGPT的1%,却能保持较高竞争力。这表明,未来的AI竞争将不再以规模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注重通过算法优化,以更少的芯片实现更多功能。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
米勒还预测,中国在2030年之前有望突破极紫外(EUV)光刻技术的核心瓶颈。这一技术进步将大幅缩小中美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差距,并可能在全球市场上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如果特朗普在2025年重返白宫,全球半导体竞争可能迎来以下变化:
特朗普可能专注于对特定中国产品施加关税,而避免对台湾人工智能相关出口施加过广的限制。这一策略将试图在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同时,保护美国经济的关键增长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可能面临反垄断审查。米勒指出,类似的情况在科技行业并非罕见,英特尔通过共享X86 IP解决了反垄断问题。台积电或将不得不在市场份额与全球监管压力之间寻求平衡。
美国政府通过《CHIPS法案》和“安全区”计划等举措,为国内芯片制造商(如英特尔和三星)提供政策支持。这种干预意在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确保国家安全和产业稳定。
米勒的观点表明,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制造能力之争,转向更广泛的“云之战”。AI、云计算和算法优化正成为新战场的核心。
米勒的分析凸显了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关键趋势:从规模化向高效化转型,从芯片硬件竞争到云端智能对决的转变。在技术突破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和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
在这一新时代,创新不再仅仅是规模的比拼,而是效率、灵活性和战略眼光的竞争。正如米勒所言:“芯片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各国在新规则下的适应能力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