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人工智能(AI)行业而言,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随着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我们见证了一些令人震惊的“AI事故”,这些事件展示了技术进步与滥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下是一些显著的AI事故案例,反映了生成式AI在多个领域的潜在风险和滥用情况。
生成式AI的普及使得大规模生成内容变得容易,然而,这也带来了大量低质量的“AI内容垃圾”。这种低门槛的生成方式,导致了互联网上大量粗制滥造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尤其是一些利用情感共鸣的内容(如受伤的退伍军人、哭泣的儿童等),容易引发分享和互动,从而获得更多广告收入。这种现象不仅充斥了互联网,还使得AI模型的训练数据质量逐渐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模型输出的质量和性能。
研究人员提出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追踪数据来源,并且与合成数据结合,力图提升AI生成内容的质量。
2024年,一些通过AI生成的超现实宣传材料引发了公众混乱。例如,“Willy's Chocolate Experience”事件中,AI生成的活动宣传使人误以为该活动是一场宏大的沉浸式体验,实际场地却仅是一个简陋的仓库。此外,虚假活动信息在都柏林街头造成了数百人误导,等待参加一个并不存在的万圣节游行。
这些事件揭示了AI生成内容的误导性,尤其是在公众盲目信任AI生成信息的情况下。虚假宣传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由马斯克的AI公司xAI开发的Grok图像生成工具没有严格限制用户生成的内容,导致它生成了涉及暴力和名人的不当图像,如特朗普发射火箭筒或米奇老鼠手持炸弹。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挑战了行业规范,并加剧了公众对生成式AI潜在风险的担忧。
这种松散的规则执行引发了对AI工具安全性的更大关注,尤其是当开发者为规避监管和道德准则而放松管制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滥用问题。
2024年,Taylor Swift的非自愿色情深伪图像在社交平台传播,引发了公众对深伪技术的恐慌。这些图像通过微软AI图像生成工具Designer的漏洞被生成并广泛传播。尽管微软已修复漏洞,但这一事件凸显了AI生成工具在内容审核上的不足,尤其是当技术被滥用时,可能导致严重的隐私侵害。
这一事件突显了对非自愿深伪内容的监管漏洞,亟需加强技术开发与法律保护,尤其是为了保护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免受此类内容的侵害。
随着企业纷纷引入AI聊天机器人以提高效率,AI错误的信息生成也成为一个隐患。例如,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的AI聊天机器人向一名客户推荐了一项不存在的丧亲退款政策,导致其客户投诉成功。类似问题在其他行业也屡有发生,甚至有聊天机器人用粗口回应用户。
这些问题表明,尽管AI工具能够提升企业效率,但它们的不可靠性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尤其是在信息处理和客户服务领域。
2024年,谷歌的AI摘要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些荒唐的建议,如“把胶水涂在披萨上”或“咬小石头”,这类错误提示引发了公众的哗然。此外,AI摘要还曾误导用户,生成虚假的新闻头条,譬如“以色列总理被逮捕”或“谋杀案中的首席执行官已自杀”,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公众对AI的信任,还可能损害新闻机构的公信力。
这种现象凸显了AI摘要功能在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提醒我们在推广AI生成工具时,必须对其结果进行严格审核,避免误导和破坏公共信息传播。
2024年的AI事故揭示了生成式AI技术的潜力与挑战。尽管AI在提升生产力、创新产品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滥用和失控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开发者需要在AI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中加强道德规范、内容审核以及法规监管。同时,公众对于AI生成内容的盲目信任也需要逐步得到纠正,确保AI技术在为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不会产生不可预见的负面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