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AI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从恶搞企业家雷军,到利用人工智能(AI)制作的张文宏医生音视频进行不当营销,再到不法分子通过AI深度合成视频实施诈骗,人工智能的滥用正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去年,著名演员刘德华的声音被不法分子通过AI合成技术盗用,用来博取流量,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虚假宣传。刘德华的电影公司紧急发布声明,警告网友不要落入伪造刘德华声音的骗局。随着技术的发展,AI深度合成的音视频制作变得越来越容易,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些技术甚至已被广泛应用在购物平台和一些网店,用于低成本地制造名人音视频进行营销。
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的声音和视频到底是如何制作的?记者发现,许多开源工具已经使得这类技术的应用不再是技术精英的专属。深度合成软件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甚至有主播通过直播教学,向网友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制作高质量的音视频合成。虽然一些基础的换脸和换声工具逼真度不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网店老板已经能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制作高度逼真的名人音视频。
专家警告:未经授权的合成行为构成侵权
然而,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的滥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严重的法律侵权。根据专家的分析,未经授权制作并发布他人信息的行为,已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肖像、声音等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利用信息技术伪造这些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
特别是在网络平台上,一些网店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并销售名人的音视频,已经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23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或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已经审理了首例AI生成声音侵权案件。在这起案件中,一名配音演员的声音被人工智能未经授权生成并对外出售,最终法院判定这一行为构成侵权,要求侵权方承担法律责任。
如何防范AI深度合成侵权?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的普及,如何防范其带来的侵权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表示,除了法律措施外,技术手段也能为防范侵权提供支持。例如,已有AI检测工具可以帮助识别深度合成的音视频内容,分析其是否经过后期加工和伪造。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专家薛智慧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深度合成,还可以用来检测伪造内容,为防止侵权提供技术保障。吕延辉委员则强调,防范AI深度合成侵权问题需要法律、平台和公众等多方协作。法律层面应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平台则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以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法律专家提醒:避免因小失大
尽管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在创意和娱乐行业的应用带来了新机遇,但法律专家提醒,所有AI合成内容发布者应当牢记,法律并不禁止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在没有显著标识和提示的情况下,发布合成信息将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案件涉及到AI生成的音视频侵权问题。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保护,将是法律界和技术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的普及,侵权行为也随之上升。名人和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被侵犯版权的受害者。为了保护创作者的权益,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应用相辅相成,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一新兴的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