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D快报内容详情

从屈原的《天问》到AI提示词“答案”:人类追寻的永恒精神

5天前 27 大屏时代

2024年的最后一天,新周刊与百度联合发布了年度AI提示词“答案”。这个简单却深刻的提示词,在当代科技语境中,成为人们内心困惑与渴望的缩影。然而,看到“答案”这个提示词,最先让我联想到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现代问题,而是两千多年前楚辞中那个无数次发问的《天问》。

pexels-yihan-wang-2148192610-29998042.jpg

屈原写下的《天问》提了170多个问题,天地日月、历史兴衰、人生悲喜,他想知道答案。

而在今天,随着AI的发展,答案变得“立等可取”。当我们将屈原的追问放在现代科技的语境中,他的困惑、焦虑与好奇似乎依然鲜活,仿佛跨越千年的回响。

屈原的《天问》:对未知的追问与挣扎

屈原在《天问》中提到的问题既深邃又广泛:

  • 关于宇宙的疑问:“天地如何生成?日月如何运行?”
  • 关于历史的追溯:“九州如何划分?古代帝王为何兴衰?”
  • 关于人性的追问:“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这些问题包罗万象,既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极限。一篇《天问》,可以说是屈原孤独探求答案的一生缩影。

屈原没有现代科学的支持,没有两千年的知识积累。他在星空下孤独追问,面对混沌无解的世界,他选择以文字刻画自己的困惑,并以生命探求答案。

AI时代的答案:快速获取与深度思考的平衡

2024年,“答案”成为人类使用最多的AI提示词。从“为什么眼泪是咸的”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代人的提问更多关注于与当下和自身相关的问题,而AI技术则提供了快速且精准的解答。

  • 确定性的安慰: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一个确定的答案可以为焦虑的心灵提供片刻的安宁。
  • 效率的提升:现代社会中的提问,从工作上的数据分析到生活中的小知识,答案的获取速度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

但快速获取的答案,是否能满足我们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在某些时候,答案可能会让人停下追问,而在某些问题上,答案的终极意义可能并不存在。

从屈原到《朝闻道》:人类对答案的渴求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里,科学家为了获得领域的终极真理,心甘情愿用生命作为代价,在获知答案的瞬间化为等离子体火球。这个场景深刻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无限追求。

屈原未能生活在AI时代,他的问题没有被解答,但他的精神与今天的我们有着惊人的共鸣:

  • 他对未知的好奇,是人类精神的核心驱动力。
  • 他在追问中的挣扎与坚持,是探索的真实写照。

如果屈原能借助AI,他是否会感叹于问题的快速解答,还是会提问更多、更深层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技术多么发达,“好奇心”依然是人类文明的源动力。

答案之外:问题的重要性

有时,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 问题激发好奇心,点燃探索的星火。
  • 问题推动边界的拓展,开启突破的可能。
  • 问题体现了人类的思考深度与对未知的渴望。

屈原的《天问》提出了人类认知的开端,而现代AI则提供了解答的工具。但真正让文明延续的,是那些永不停息的发问。

人类精神的延续与突破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屈原、科学家,以及无数追求真理的人类共同的信念。从《天问》的诘问,到AI提示词“答案”,人类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这个答案“立等可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问题的力量,保持对未知的敬畏,继续用好奇心点亮探索的火炬。希望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能在问题与答案之间,找到属于人类精神的独特意义。

相关标签: 2024 答案 AI 屈原 天问 问题 人类 追问 提示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