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没有照相机和扫描仪的古人,如何为历史遗物留下记录吗?最近,在武汉博物馆举办的“墨拓千秋——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保护成果展”上,展出了许多金石器物的传拓作品,这些栩栩如生的拓片仿佛是古代器物的“证件照”。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古代器物的形状和纹饰,还将那些无法复原的历史瞬间定格了下来。
展览上展示了75件珍贵的金石器物传拓作品,其中既有小巧的砖瓦和石碑拓片,也有大件的青铜器拓片,例如曾侯乙尊盘和格伯簋等。这些拓片生动呈现了器物的形制、铭文、花纹甚至历史斑驳的痕迹,像是古代给器物拍的“全身照”。
湖北省级非遗项目“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友海解释道,金石传拓的意义在于“存器、证史、补史”。有些古代金石器物可能早已消失,但通过拓片,铭文和图案被完好保存了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传拓技艺不仅是对器物形状的简单复制,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工具。
传拓技艺,简单来说,就是用湿润的宣纸将器物的图案和文字“转印”到纸上。最初,古人用一种叫“扑子”的工具将纸覆盖在器物上,再用刷子涂抹墨水。这种早期的平面拓片技术适用于形态比较简单的器物。
但到了清代,西方的素描、透视画法传入中国,工匠们开始对传拓技艺进行创新,发明出了更复杂的“全形拓”。这一技艺使得拓片不仅能展示器物的平面特征,还能模拟出器物的立体感。通过调整锤击的力度,拓片的墨色深浅变化,甚至可以呈现出器物表面的纹理和光影效果。这种拓片的技术难度非常高,尤其对于造型复杂的器物,匠人们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全形拓片。例如,曾侯乙尊盘的拓片上,周身盘绕的爬兽、龙纹和细致的雕刻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一件毛公鼎的拓片,墨色的深浅变化完美地还原了器物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仿佛它就在眼前。这些拓片不仅仅是记录器物的形态,更是将器物的神韵与细节生动展现了出来。
在古代,传拓曾广泛流行,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拓片挂在书房中,以便随时欣赏和研究。这种做法,便于人们无需离开家门就能欣赏到不同地区的器物。然而,随着照相机、复印技术的出现,传拓逐渐被现代技术取代,曾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然而,张友海认为,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领域,传拓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绘画难以做到一比一还原,照相机也可能产生偏差,但全形拓却能够真实地记录下器物的所有细节,特别是在那些已经消失或损毁的器物身上,传拓技艺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记录历史,传拓本身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近年来,传拓技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与花鸟画、剪纸等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富有雅趣的博古图。这些将历史与艺术融合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友海指出,尽管科技不断进步,金石传拓依然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文字和符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每一片拓本,都是文化的见证、历史的碎片。
如今,张友海不仅在武汉经营着自己的荆楚金石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武汉相关的金石器物,还通过传拓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保存下来,传递给未来的世代。他还将传拓技艺带进了课堂,带到海外,让更多人通过这一传统技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金石传拓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拓技艺也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在科技与传统的交融中,传拓技艺仍将在考古、文物保护及艺术创作等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