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硬科技融合的新浪潮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新蓝海”。2月27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强》专题报告,首次提出“人形机器人将定义下一代生产力革命”,并预测该产业全球潜在市场规模(TAM)将达6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5万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2023年全球GDP总量的60%,预示着未来十年或将重塑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
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整合人工智能、精密制造、传感技术等核心领域,形成跨行业生态链。目前全球已确认的入局企业中,56%来自中国,包括优必选、达闼科技等头部企业,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落地的全产业链。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强调,中国凭借政策支持、供应链优势及场景化应用的快速迭代,已在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代际突破”。
产业爆发式增长直接推高人才需求。据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2月以来,宇树科技、蚂蚁集团、小米生态链企业接连发布高薪招聘计划,涉及硬件结构、运动控制算法、AI视觉等核心岗位。其中,资深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月薪最高达8万元,较2024年同期上涨30%。某头部猎头公司透露:“具备3年以上仿生机器人研发经验的人才,平均收到5-8家企业邀约,薪资溢价普遍超过40%。”
当前,中国企业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摩根士丹利预测,随着成本下降(2025年人形机器人单价或降至3万美元以下)和AI能力跃升,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保有量有望突破1亿台,催生万亿级服务与数据市场。
行业观察:
“这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生态的较量。”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指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但需警惕核心芯片、高精度减速器等“卡脖子”环节。随着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巨头加码投入,全球产业格局或将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相关文章
荣耀手机率先接入DeepSeek大模型:三步轻松解锁未来AI智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