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D快报内容详情

非遗旅游热潮来袭,春节“年味经济”加速崛起,文旅产业焕发新生机

1周前 58 大屏时代

2025年春节假期,非遗文化成为旅游市场的一股强劲风潮,带动了“年味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达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消费总额达6770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包含非遗项目体验和民俗表演的旅游消费增速明显,成为游客的新宠。

20250208_1738981029808.jpeg

非遗旅游:从线上到线下的热潮

随着春节假期的到来,非遗旅游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年轻一代的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纷纷寻找那些充满“年味”的地方。《2025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非遗相关团购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139%,购买用户数增加了122%。这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非遗旅游”成为今年春节的新亮点。

在飞猪和携程等平台的支持下,包含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的旅游产品表现出色。尤其是四川阆中古城和福建泉州等地的非遗景区,迎来了游客的热潮。阆中古城春节期间游客数量达55.69万人次,同比增长27.96%,非遗的魅力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文化赋能地方文旅:县域崛起成新风口

非遗文化的复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城市,小众目的地也借助非遗成为新的旅游亮点。例如,福建泉州的蟳埔簪花和安徽歙县的瞻淇鱼灯借助社交媒体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春节假期,蟳埔簪花吸引了超过43万人次,瞻淇鱼灯更是成为美团旅行十大非遗热门玩法之一,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的激增。

这些传统非遗项目不仅促进了地方景区的游客增长,还促进了当地酒店、餐饮和文创产品的销售,成为县域文旅发展的新IP。

年轻群体成非遗旅游新主力,需求激增

数据显示,00后群体成为非遗旅游的主要消费力量,尤其是在小众景区和民俗活动的参与上,他们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市场热度。年轻游客对于非遗手工艺品、年味十足的庙会、民间表演等项目的需求大幅增长。

在“非遗春节”的浪潮中,社交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非遗项目迅速打破了地域限制,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非遗旅游的挑战:如何避免“假非遗”泛滥

然而,随着“非遗旅游”的火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地方景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推出的“非遗表演”存在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借“非遗”之名进行商业化包装的现象。这种“假非遗”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影响了真正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

因此,如何在发展非遗旅游的同时,确保其文化的真实性与质量,成为文旅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高质量的非遗项目不仅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更要在服务和体验上做足功夫,避免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

总结:非遗旅游的长期生意

总体来看,春节期间的非遗旅游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地方特色得以突显,文旅消费迎来了新一轮增长。然而,非遗旅游的繁荣也伴随着挑战,如何持续提高文化品质,打造有深度的旅游体验,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持续引领市场。

对于文旅从业者而言,坚持长期主义,关注游客的真实需求,并通过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实现“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年味经济”也将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文化旅游从“过年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相关标签: 2025 非遗 旅游 文旅 文化 游客 春节假期 成为 社交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