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期间,微信、抖音、淘宝、京东、美团……一众电商平台纷纷上线“送礼物”功能,企图在新年走亲访友、亲情友情交织的热络氛围里,来一次惊喜“爆款”。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但“送礼”场景远未掀起热潮,就连往年风风火火的“抢红包”,也显得有些冷清。为什么电商送礼在这个春节没能燎原?它未来还会有爆点吗?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回看近两月,电商送礼功能上线的时间表其实相当密集:
这些平台无一例外地想借春节旺季做一把流量大文章,可最后,实际效果平平。红包都少了,更何况礼物?
从运营者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或许在意料之中,但“万一火了呢”这种侥幸心态,仍然驱使各大电商不愿缺席。回头看,败因在哪儿?或许可以先从“送钱vs.送礼”的现象说起。
如今,大家“发红包都懒了”,更别说选一份礼物、再挑包装,寄来寄去了。在商品丰盈的时代,送礼的实用价值被削弱:
相比之下,直接给红包或转账更为方便,也不用担心“花心思却送错礼”的尴尬。尤其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性价比当道的情况下,“送钱”似乎更能解燃眉之急。
回顾2014年微信红包爆红,那是一个消费活力旺盛、移动支付处在爆发前夕的黄金时代。后来它又在2023年首度大显身手,被马云称为对支付宝的“珍珠港偷袭”。这背后是高速增长时期的互联网红利,以及用户对新奇事物的极度兴奋。
如今却不一样了。
简言之,用户开始更加务实,“为什么要送礼,送礼比送钱有什么优势?”——若想回答这个问题并形成“规模爆发”,电商平台显然还没摸清门道。
尼尔森的调研报告指出,春节仅排在“最受欢迎送礼场合”的第五位,排在前面的是生日、纪念日、情人节和母亲节。也就是说,“送礼物”这个功能理论上可以在情侣场景里大展拳脚。
然而事实并不乐观:
当下社会,“孤独经济”概念兴起。人们需要社交,但大量线上互动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于是,线上“送礼物”成了一种快餐式社交,可它并不能真实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社交需求。
再加上大厂高管们也似乎呈现出一种“佛系”状态:
如此形势下,想靠送礼功能撬动一个全新电商爆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既然线上送礼没有如愿“燎原”,是否说明电商创新再无可能?
也不尽然:
但这些都需要耐心和投入。毕竟经济环境不复当年,只有真正能打动人心并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模式,才会在“万事皆卷”的商业浪潮里站稳脚跟。
“送礼物”没能在春节期间爆火,既反映了大众消费回归理性,也证明了社交电商并非一蹴而就的捷径。连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显得“佛系”,消费者自然也少了追捧的激情。经济周期在变,用户心态在变,大佬们的征战气势也在变。或许未来还会迎来下一场风口,但绝不会是盲目吹捧、流量泛滥的玩法。
不管怎样,愿每个人在“后高增长”时代,都能依然拥有那一点点创造力、想象力,并且保留心中所爱。毕竟,送礼也好,送钱也罢,最终目的不过是希望彼此更温暖、更亲近。如果这一愿景在现实里愈发难以达成,也提醒我们——该放下手机,多去看看身边人,哪怕一个真诚的拥抱、问候,都可能比一份电商礼物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