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D快报内容详情

为何电商“送礼”始终没能爆火?看这份春节观察就明白了

2025-02-08 12:44:59 149 大屏时代

春节档期间,微信、抖音、淘宝、京东、美团……一众电商平台纷纷上线“送礼物”功能,企图在新年走亲访友、亲情友情交织的热络氛围里,来一次惊喜“爆款”。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但“送礼”场景远未掀起热潮,就连往年风风火火的“抢红包”,也显得有些冷清。为什么电商送礼在这个春节没能燎原?它未来还会有爆点吗?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2025020820517389860219093.jpg

01. “送礼物”没火,缘何不意外?

回看近两月,电商送礼功能上线的时间表其实相当密集:

  • 微信:2022年12月19日灰度测试“送礼物”,本想先抢下圣诞情侣档。
  • 抖音:在12月26日快速跟进,支持电商和生物服务类礼物。
  • 淘宝:今年1月8日上线“送礼”功能,甚至还部分订单支持微信支付。
  • 京东:1月17日入局。
  • 美团:“礼赠”功能比微信还早,却没怎么声张。

这些平台无一例外地想借春节旺季做一把流量大文章,可最后,实际效果平平。红包都少了,更何况礼物?

从运营者的角度看,这一结果或许在意料之中,但“万一火了呢”这种侥幸心态,仍然驱使各大电商不愿缺席。回头看,败因在哪儿?或许可以先从“送钱vs.送礼”的现象说起。

02. 当下行情:“送礼”不如“送钱”实在

如今,大家“发红包都懒了”,更别说选一份礼物、再挑包装,寄来寄去了。在商品丰盈的时代,送礼的实用价值被削弱

  1. 货品唾手可得:只要动动手指下单,想要什么都能在家坐等送达。送礼人精心挑选的礼物,在收礼人眼里未必有新鲜感。
  2. 不合适尴尬:再亲密的朋友也难以精准预测对方的真实喜好。也许你送的东西,人家家里早就有了,或者根本不爱用。
  3. 闲置/转卖:很多公司发的过节礼品最后都上了闲鱼,“心照不宣”的事情时常发生。

相比之下,直接给红包或转账更为方便,也不用担心“花心思却送错礼”的尴尬。尤其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性价比当道的情况下,“送钱”似乎更能解燃眉之急

03. 电商送礼:社交+运营,难以“破圈”

回顾2014年微信红包爆红,那是一个消费活力旺盛、移动支付处在爆发前夕的黄金时代。后来它又在2023年首度大显身手,被马云称为对支付宝的“珍珠港偷袭”。这背后是高速增长时期的互联网红利,以及用户对新奇事物的极度兴奋。

如今却不一样了。

  • 2024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5%左右,电商渗透率首次出现下滑。
  • 相比当年对新玩法的好奇心,用户对所谓“社交电商”早已见怪不怪,“砍一刀”“拼一拼”式玩法虽偶尔能激活一些用户,却没了从前的新鲜感。
  • 运营难度更大:送礼需要平台在商品质量、供应链、支付流程、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耕耘;社交只是“锦上添花”,不足以“另辟蹊径”。

简言之,用户开始更加务实,“为什么要送礼,送礼比送钱有什么优势?”——若想回答这个问题并形成“规模爆发”,电商平台显然还没摸清门道。

04. 年轻人也不买账:对情侣来讲,礼物也不再“香”?

尼尔森的调研报告指出,春节仅排在“最受欢迎送礼场合”的第五位,排在前面的是生日、纪念日、情人节和母亲节。也就是说,“送礼物”这个功能理论上可以在情侣场景里大展拳脚。

然而事实并不乐观:

  1. 过去十几年里,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一度在中国年轻人中风靡,但今年的圣诞档电影票房却十分冷清。线下商场里氛围也较往年冷淡。
  2. 情侣消费下滑:通胀压力、失业隐忧、生活成本高企,让年轻人的消费愈发谨慎;就算是送礼,也更多考虑“钱用得其所”。
  3. 礼物选项泛滥:在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大多数情侣更倾向自己下单——“我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未必需要对方事先“神秘安排”。

05. “我都佛系了,还送啥礼?”:孤独社会的“残酷”

当下社会,“孤独经济”概念兴起。人们需要社交,但大量线上互动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于是,线上“送礼物”成了一种快餐式社交,可它并不能真实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社交需求。

再加上大厂高管们也似乎呈现出一种“佛系”状态:

  • 行业格局初步稳定,谁也很难彻底干掉谁;
  • 大家不缺钱、不差流量,缺的反而是新的增长引擎;
  • 为了证明存在感,电商送礼成了可试可不试的一张牌,“火了”最好,火不了也不痛不痒。

如此形势下,想靠送礼功能撬动一个全新电商爆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06. 未来趋势:那电商新势力还有戏吗?

既然线上送礼没有如愿“燎原”,是否说明电商创新再无可能?

也不尽然:

  1. 线下融合:部分商家探索“线上下单、线下取货”式的即时礼品服务;有些书店主打“扫码送书”,或者尝试搭载AI翻译为朋友定制专属外文书版。或许未来更多“线下奇袭”的模式值得关注。
  2. 细分场景:如母亲节、教师节、老年群体的生日祝福场景等,可能衍生出与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全新送礼生态。
  3. 技术突破:当“元宇宙”“AR/VR”类技术成熟时,或许能提供沉浸感更强的“云端礼物”,重新激活用户的好奇心。

但这些都需要耐心和投入。毕竟经济环境不复当年,只有真正能打动人心并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模式,才会在“万事皆卷”的商业浪潮里站稳脚跟。

07. 在冷静与佛系中,我们仍有期待

“送礼物”没能在春节期间爆火,既反映了大众消费回归理性,也证明了社交电商并非一蹴而就的捷径。连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显得“佛系”,消费者自然也少了追捧的激情。经济周期在变,用户心态在变,大佬们的征战气势也在变。或许未来还会迎来下一场风口,但绝不会是盲目吹捧、流量泛滥的玩法。

不管怎样,愿每个人在“后高增长”时代,都能依然拥有那一点点创造力、想象力,并且保留心中所爱。毕竟,送礼也好,送钱也罢,最终目的不过是希望彼此更温暖、更亲近。如果这一愿景在现实里愈发难以达成,也提醒我们——该放下手机,多去看看身边人,哪怕一个真诚的拥抱、问候,都可能比一份电商礼物更暖心。

相关标签: 电商 送礼 送礼物 社交 礼物 微信 佛系 情侣 用户 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