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D快报内容详情

AI浪潮下的人类抉择:薛澜剖析科技红利与全球治理挑战

1周前 94 大屏时代

人工智能(AI)在过去数年里经历了高速发展,从智能影像诊断到实时语音翻译,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然而,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AI在赋能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伦理、经济与安全风险。近日,全球治理学者、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接受采访时,对当前AI所蕴含的机遇与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国际治理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

image770x420cropped.jpg

一、AI应用多点开花:助力各行业释放效能

薛澜首先分享了AI在医疗、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例。例如,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人工智能识别早期癌症的准确率已可与资深医生一较高下,甚至还发现了医生漏诊的病例。不仅如此,语音识别与实时翻译技术如今也十分普及,为跨语言交流和日常办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大规模引入人工智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缩短交付周期。薛澜提到,“像三一重工这样的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引入AI系统进行产线调度与风险监测,不仅提高了产能,也增强了生产安全。”矿山行业借助AI分析各类安全数据,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风险,减少事故发生率。

二、风险“暗礁”显现:技术领先却需谨慎前行

1. “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生存威胁
薛澜指出,当前的AI系统多是面向特定任务的“单项冠军”,但一旦进化到具备“通用能力”的阶段,AI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并脱离监管,成为一个潜在的生存威胁。虽然这一风险尚未迫在眉睫,但ChatGPT等大模型的出现,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已经初露端倪,值得全社会及早关注。

2. AI军事化与极端应用所带来的全球不安
AI一旦被武器化或落入极端组织之手,破坏力不容小觑。薛澜强调,这样的技术滥用会冲击全球安全体系,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制定规则,防止AI成为冲突与恐怖活动的“助推器”。

3. 大规模数据泄露与算法歧视
在社会层面,从个人隐私被窃取,到基于数据偏见的算法歧视,都可能给弱势群体和整个社会带来影响。薛澜举例称,一旦个人面部信息、财务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伪造身份参与远程会议甚至诈骗转账,都存在相当高的风险。

三、中国的双轨探索:高速发展与“敏捷治理”并进

面对AI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中国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于2019年开始陆续出台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AI,另一方面同步强化治理,这是一种双轨并行的模式,”薛澜表示。

此外,中国还倡导在企业内部构建AI伦理委员会、自查机制,让技术研发者与用户在每个环节都保持警觉。针对快递员或外卖员被算法逼迫“抢时间”的情况,相关部门也提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定。薛澜强调,要想真正化解AI应用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者缺一不可。

四、全球协同:从竞争对抗到合作共赢

AI治理不仅是各国的国内议题,也是一项全球性课题。薛澜认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可以在协调跨国利益、制定技术标准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面前,中美两国也有合作空间,比如防范军事化AI对全球安全的威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不过,他也坦言,当前地缘政治分歧导致一些科研与应用层面的合作受阻。要实现真正的全球AI治理,需要多边对话平台、政府间协议以及国际标准的稳步推进,而关键在于大国间能否形成基本共识,愿意携手推进“人类共同命运”层面的工作。

五、AI治理与未来发展的“辩证平衡”

AI技术迭代远快于社会治理的步伐,这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考验着每一个政策制定者与从业者的智慧。薛澜的观点或许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思路:将发展与监管视作一体两面,强化“敏捷治理”手段;在多边国际平台上,探索跨国合作的有效路径。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获益,并避免被汹涌的技术洪流所裹挟。

相关标签: AI 薛澜 人工智能 治理 风险 技术 社会 全球 应用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