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戏剧领域,“沉浸式戏剧”已然成为许多剧团和观众追逐的新热潮。它究竟会否沦为新自由主义消费文化的产物?又能否继承布莱希特的左翼先锋遗产,实现对现实政治的有效介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准聘副教授陈畅在《戏剧艺术》上发表的《沉浸、间离与认知:论当代沉浸式戏剧的观众体验》一文,对此做了系统探讨,并从认知科学角度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沉浸式戏剧的流行常被贴上“娱乐性”“商业化”标签,被视作资本裹挟下的新自由主义产物。然而,陈畅认为,这种观演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对政治诉求的弱化。她指出,沉浸式戏剧同样继承了布莱希特、阿尔托等现代主义先锋戏剧“激进介入社会”的传统,只是对共情、幻觉以及观众参与度做了全新调整。
陈畅回溯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传统观点:人们常以“理性批判”对立于“沉溺幻觉”。但她通过认知科学的研究指出,“沉浸”并不必然排斥“理性介入”。相反,沉浸为观众带来的深度感官与心理体验,可能更能激活他们对现实的重新审视。
一方面,观众在沉浸体验中拥有强烈的情感和空间感;另一方面,陈畅强调“认知沉浸”——观众沉浸于剧情和角色命运的同时,会在动态的思维活动中展开对现实政治、社会矛盾的再认识。这种从“剧内”延伸至“剧外”的思考,恰是传统剧场难以匹敌的政治启示潜能。
文章进一步展现了当代沉浸式戏剧如何实现政治诉求的“升级版”:
从认知图式角度看,传统“间离”多在于破除观众对舞台形式的惯性期待,而当代沉浸式戏剧往往直接作用于观众的现实生活模式,让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图式发生激烈扰动,进而完成艺术干预与社会批判。
陈畅在论文中总结,沉浸式戏剧与布莱希特“叙事剧”或阿尔托“残酷戏剧”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以“沉浸—间离”交叠的观众体验,在21世纪的政治、社会语境下激活了戏剧艺术的批判动能。认知科学的介入更使我们意识到:感官与情感的“沉浸”不只是娱乐消费,也能化为认知与自我更新的重要动力;而“间离”则可作为自我批判机制,在数字景观与新媒介世界里为观众打开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换言之,当代戏剧并未止步于市场化浪潮,其蕴含的激进政治潜能仍等待我们在新的观众体验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