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月,DeepSeek凭借其极低的训练成本和出色的开源模型R1,震动了全球AI大模型行业。这个被誉为“小力出奇迹”的新范式,不仅打破了传统AI巨头的技术壁垒,还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砸钱如流水的大型科技公司的AI研发模式。然而,尽管DeepSeek的崛起为AI领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全球科技巨头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战略,反而加大了对AI研发的资金投入。
巨头挥金如土,AI烧钱战役愈演愈烈
在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会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将在2025财年投入7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54亿元)用于扩展AI战略,计划超出华尔街预期的599.4亿美元。谷歌拥有巨大的资金储备,截至去年底,其现金和有价证券高达957亿美元。与此同时,谷歌也加大了对AI初创公司的投资,向Anthropic追加了10亿美元,助其成为AI领域的另一位重要玩家。
不过,这一烧钱战役并非谷歌一家。微软计划在2025财年投入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创下了其单笔投资的最高纪录;Meta也计划投入600亿至650亿美元,目标是让Llama4成为行业领先的大模型。与此同时,OpenAI依旧在筹集资金和拓展计算资源,近期甚至启动了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计划在美国建设多个超级计算中心。
DeepSeek的“小力出奇迹”能否逆袭?
相比之下,DeepSeek的成功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通过相对低成本的投入,研发出与OpenAI o1性能接近的R1模型。这一创新范式迅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与科技巨头的烧钱打法不同,DeepSeek并未在资金和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其竞争力更多依赖于精巧的技术和工程思想。
DeepSeek的成功让许多人开始质疑,是否存在另一种路径能打破巨头们的资金垄断。毕竟,在全球用户数迅速攀升,下载量突破1600万次的情况下,DeepSeek表现出了相对低成本的高效能。然而,尽管这一模式颇具魅力,DeepSeek却仍面临着性能上的短板:其大模型幻觉频繁出现,尽管部分测试中表现不差,但仍存在“胡说八道”问题。面对快速增长的用户量,DeepSeek的基础设施压力也开始显现。
巨头们的警惕与反击
面对DeepSeek的快速崛起,OpenAI和其他巨头并未手忙脚乱,而是采取了应对策略。OpenAI虽然曾质疑DeepSeek涉嫌侵犯其专利,但很快转变态度,称DeepSeek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尽管如此,OpenAI并未在研发范式上向DeepSeek靠拢,反而继续加大资本投入,推出了性能更强大的o3-mini模型,并宣布了5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事实上,OpenAI、谷歌、微软和Meta等大公司早已走上了“氪金”路线,他们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算力、数据资源和深厚的资金储备,才能在AI大模型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随着o3-mini的发布,OpenAI在性能上进一步超越了DeepSeek的R1,证明了“尺度定律”依然在AI领域占主导地位。
国内巨头也在加速布局,DeepSeek难以逆袭
尽管DeepSeek以“小力出奇迹”赢得了初步的市场关注,但在国内,字节、百度、阿里和腾讯等科技巨头仍在加大对AI的资金投入。字节计划在2025年投入超1500亿元,主要用于AI数据中心建设和技术研发;阿里云则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数百亿元,持续扩展其AI大模型的竞争力。腾讯的AI研发投入同样巨大,近年在B端和C端的AI产品竞争中,腾讯也未曾放缓步伐。
这些国内巨头尽管面临资金和资源上的劣势,依然通过巨额投资和不断招募顶级人才,力图在AI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竞赛中,DeepSeek的“小力出奇迹”依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巨头的强大挑战。
在AI大模型的竞争中,DeepSeek所倡导的低成本高效能策略无疑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思路,展现了小公司如何通过创新技术突破大公司的资金壁垒。但正如DeepSeek所面临的困境,尽管其模型在某些指标上表现突出,但整体性能仍未能超越市场上的顶尖产品,而这也凸显了“大力出奇迹”的“尺度定律”依然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巨头纷纷加大对AI的投资,DeepSeek是否能够保持竞争力,仍然是个未知数。而这场资金与技术的角逐,注定将持续引领着AI大模型的发展方向,并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