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金阳县的梯田间,彝族少女布伍木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触摸人工智能奥秘的人。2024年9月,她与另外五名来自通江、南江、万源的少年,带着行李箱和编程教材,跨越1800公里抵达香港——这场蜕变源于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与香港职业训练局联袂推出的“工银光明行—职专育才扶苗计划”。该计划全额资助6名四川帮扶地区学生,入读香港资讯科技学院(HKIIT)的AI与软件工程高级文凭课程,并为其铺就留港发展的黄金通道4710。
这些少年的背景如同中国数字鸿沟的缩影:谢欢欢的父母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余勃希在来港前甚至未曾系统接触过电脑。但正是这种“零基础”,让他们的逆袭更具史诗感——在面试前恶补微积分、通宵自学Python代码,这群少年用最原始的勤奋,撕开了命运的天窗[citation:用户原文]。
HKIIT的实验室里,彝族少女布伍木惹正调试着人生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中英术语对照——这是学院为内地生特制的“数字生存指南”:从普通话复述课堂要点,到中英双语教材,甚至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彝族谚语类比。这种“因材施教”的极致,让零基础学生在首个学期便开发出可运行的棋子游戏(余勃希作品),更让文科生谢欢欢在数据可视化课程中斩获高分[citation:用户原文]7。
背后的支撑体系堪称精密:
当布伍木惹在实验室凝视维港夜景时,她看见的不仅是霓虹,更是一个民族与时代的共振。四川省正以“1号创新工程”狂飙突进人工智能产业:1100家相关企业、27所高校AI专业、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加速落地……这些少年恰似四川数字基因的“活体样本”,在香港这座国际创科枢纽完成技术嫁接25。
他们的选择暗合国家战略深意:
这场试验的价值远超六个个体的命运改写。工银亚洲慈善基金主席刘亚干将其定义为“金融向善的拓扑学”——通过精准教育投资,让偏远地区的“量子潜力”与香港的“科创引力场”发生纠缠效应710。
数据显示,香港“一带一路奖学金”已吸引超800名国际生,而“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正将这种引力延伸至技能型人才。当四川少年与东南亚学子在实验室并肩作战,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亚洲科技共同体悄然成型6。
从大凉山到数码港,六个少年的代码正在重写“寒门难出贵子”的叙事。当布伍木惹用彝语向家乡直播香港AI峰会时,她不仅是技术的传译者,更成为文明对话的使徒——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注脚:让最遥远的星光,照亮人类智能的终极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