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让全球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加丰富的商品选择,也让全球卖家,尤其是中国商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随着全球电商市场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商家正在逐步成为海外本土电商平台的“抢手货”。2024年,这一现象已经从趋势转向了现实。
1994年,杰夫·贝索斯在西雅图创立亚马逊时,谁能想到,这家在线书店最终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而到了2024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商家中,中国商家却已经成为其中的最大组成部分。
根据研究机构SmartScout Insight的最新统计,亚马逊平台上,中国商家的数量位居全球之首。在排名前20的亚马逊商家数量最多的城市中,13个城市来自中国,深圳更是以超过10万的商家数量稳居榜首。这些中国商家的年收入高达353亿美元。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商家的涌入,竞争和内卷现象日益加剧,商家们正在逐步放弃对单一全球平台的依赖,开始寻找更多尚未饱和的小众蓝海。而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海外本土电商平台开始向中国商家伸出橄榄枝。
近年来,俄罗斯本土电商平台Yandex Market和Ozon的崛起,成为了中国商家出海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8月30日,Yandex Market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卖家峰会上宣布将全面开放中国市场,吸纳更多中国商家入驻。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开始内测至7月,已有超过200家中国商家在平台上展开业务,订单量达到100万笔,产生了超过5000笔汇款。
而与Yandex Market类似,俄罗斯另一大电商平台Ozon早在2021年便开始招募中国商家,并且在2022年设立了中国总部。在今年的增长期,Ozon的平台已成为中国商家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俄方受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商品的需求迅速增长,Ozon平台对于中国商家的依赖度也愈发增加。
不仅是俄罗斯,海外其他本土电商平台也在争相招募中国商家。今年7月,德国电商巨头Otto旗下的limango宣布开放中国第三方卖家入驻;9月,英国跨境电商平台Fruugo也开始重新招商中国商家;11月,法国本土电商平台Fnac Darty正式开启中国商家的入驻申请。越来越多的海外本土电商平台,开始把“中国制造”与“中国卖家”作为推动市场扩张的重要战略。
在全球电商平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许多中国商家也意识到单一平台所带来的风险。随着亚马逊等成熟跨境平台的红利期逐渐消退,加之平台政策的日益严格,商家们开始探索更多的出口路径。
跨境电商的“封店潮”始于2019年,至今依然困扰着众多中国商家。许多商家曾依赖亚马逊这一平台,但随着平台审核机制的收紧以及严格的政策变化,部分商家面临了店铺被封和资金冻结的困境。因此,商家们逐渐认识到,单一平台的依赖性过强将给其生意带来不小的风险。
以商家王路为例,过去几年他只专注于在亚马逊平台上经营欧洲市场。然而,随着平台政策的变化和物流成本的上涨,他开始尝试入驻更多本土电商平台。王路解释道:“海运需要花费两个月时间,提前30天入库的成本和风险都非常高。现在我们开始尝试在欧洲本土的电商平台上开店,以减少风险,并提高货物的流动性。”
与此同时,全球电商平台的税收政策也开始影响中国商家的利润空间。随着欧美等地区逐步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商家们的出口成本将面临压力,进一步削弱他们的价格优势。这也是中国商家近年来加快“多平台布局”的原因之一。
虽然海外电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仍然存在许多新的机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本土电商平台。对于这些平台而言,早期的招商阶段往往伴随着优惠政策的支持,包括低佣金、免除店铺费用、加速物流等服务,这些都吸引了大量中国商家的参与。
例如,法国的Fnac Darty、美国沃尔玛等平台,在初期都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Fnac Darty向新入驻的中国商家提供中文客服和免费的流量推广,确保商家的回款周期为5天。而沃尔玛则通过低佣金和免除开店费用等优惠,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商家的入驻。
随着这些新兴电商平台逐渐步入正轨,商家们将享受到更多的红利期。这种红利期可能会持续5年甚至更长时间,特别是在某些新兴市场如俄罗斯、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电商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全球跨境电商市场风起云涌,中国商家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海外本土电商平台的崛起和竞争,也为中国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商家们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维,也将促使他们走出单一平台的依赖,开辟更多的蓝海市场。
未来,随着全球电商行业的不断演变,中国商家能否在波澜壮阔的跨境电商海洋中稳住航向,仍将取决于他们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市场风向,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并优化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商家们成功的关键。